賽得利·2022中國時尚面料設計大賽云端啟動 ——擁抱可持續,打造新時尚
發布時間:2022/04/30
歷經新冠疫情兩年多此起彼伏的沖擊,中國時尚產業不斷調整重振,用韌性和活力實現了轉危為機的發展。在充滿劇變的2022年,國際局勢撲朔迷離,經濟形勢穩中求進疊加疫情多次反撲,時尚產業依然需要不斷尋找逆勢破局的鑰匙,探索更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4月26日,“賽得利·2022中國時尚面料設計大賽”線上媒體推介會在CTIC時尚學院平臺進行直播。本次活動圍繞時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從產業發展、流行趨勢、創意設計、技術研發、數字賦能等多個維度展開了探討。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波、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總工程師陳寶建、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黨工委委員王小東、賽得利集團商務副總裁黃偉等嘉賓分相繼在直播間進行了精彩分享。
本屆大賽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紹興市柯橋區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紹興華頤瑞佳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女裝面料流行趨勢研究院承辦,賽得利公司冠名贊助。自2019年以來,賽得利公司已連續四年冠名贊助中國時尚面料設計大賽。
共筑可持續時尚未來
“我們期望通過共創、共享、共建,在以‘可持續’重塑時尚產業鏈、重建商業新秩序的未來,開辟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賽道。”李波在致辭中表示,大賽和柯橋、賽得利多年來密切合作,基于加速可持續時尚發展變革的共識,集成三方資源優勢和權威背書,為賽事從行業平臺、產業資源、纖維源頭三個層面構建了完整的時尚創新體系。
王小東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柯橋大力推進以面料為核心價值的時尚創意產業培育。中國時尚面料設計大賽是以面料創新為核心、以發現人才和促進合作交流為目的的全國性專業大賽,也是柯橋區推進時尚產業發展,促進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希望通過大賽平臺與全國紡織企業和面料設計師共尋紡織面料新創意、共謀紡織產業新發展、共享轉型升級新紅利。
“賽得利作為紡織原料的代表企業,希望能夠繼續憑借堅忍不拔的精神、綠色創新的理念,不斷調整自身產品格局,依托產業鏈協同式發展,持續為時尚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助力。”黃偉在致辭中表示,賽得利一方面通過多層級綠色纖維的持續研發賦能產品提升,另一方面深化團隊服務工作,以技術、品牌優勢和一流服務承接協同產業鏈資源,為產業鏈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綠色功能產品。
科技煥新綠色之“源”
賽得利戰略營銷總監陳倢重點分享了優可絲和纖生代的品牌系列產品。她介紹道,優可絲作為賽得利品牌化運營的產品系列,擁有源自天然的減碳、可降解的綠色基因,纖維的生命力和多樣性又賦予了服飾豐富多彩的應用。除了優可絲之外,賽得利還推出了業界含有回收成分的纖維品牌——纖生代,開創性運用制衣過程中的衣料裁片以及消費后回收衣物作為原料,借助行業的纖維素再造技術,促進資源循環再生,轉而成為全新的植物基服裝以及無紡用品,引領時尚行業的綠色變革。
“萊賽爾是全流程綠色纖維并且結合了萊賽爾化纖與纖維素纖維的優點。”萊賽爾市場總監李孝琴介紹了萊賽爾纖維的四大特點:一是強力堪比合成纖維;二是親膚舒適,吸濕能力優異;三是模量高,手感柔韌;四是染色穩定,色澤鮮艷。她表示,在不斷的開發創新過程中,萊賽爾首先實現了紡紗工藝的突破,從傳統的緊賽紡延展到現有的渦流紡、氣流紡、環錠紡;其次開發了更多四季產品,為面料風格帶來更多可能,能夠廣泛應用于燈芯絨、空氣層、秋冬牛仔等面料品類;并通過和傳化集團強強聯合,在染整端通過“鏈間鎖合”控制原纖化,實現了重大進展。
多維賦能設計創新
“中國時尚面料設計大賽”始于2017年,今年是第六屆。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創意設計部創新總監謝然在賽事籌備情況介紹中表示,大賽是中國紡織行業具有開創性和引領性的專業賽事,五年來賽事累計吸引了750家面料企業參與,參賽產品數量累計達11100余份,獲獎產品累計570余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屆大賽再度與賽得利公司聯合設置了“優可絲市場應用獎”、“萊賽爾市場應用獎”及“賽得利紗線合作企業創新獎”,旨在以綠色纖維為源,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聯動開發與協同創新,提升企業開發實力。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流行趨勢研究部趨勢研究員王玢在直播中解讀了《2023春夏中國紡織面料流行趨勢》,以各大時裝周的秀場氛圍、色彩和服裝風格為趨勢研究元素,以中國時尚面料設計大賽的面料為例,從消費者生活方式、趨勢與設計靈感、關鍵風格和面料等專業維度切入,為2023春夏面料產品的創新開發提供了前瞻指導與靈感啟迪。
“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數字服裝、虛擬走秀、元宇宙數字人等形式在數字化領域進行布局。Style 3D作為全球時尚產業鏈3D數字化服務平臺,希望以數字化推動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凌迪科技華東地區銷售總監董松在《數字化賦能低碳創新轉型》的分享中介紹了換色繡花工藝、提花花稿、面料衍生開發、面料齊色方案、面料輔助展示、數字色彩和數字水洗等基于3D技術的解決方案。
來源:中國紡織報